2004年11月10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四版:生存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船儿摇啊摇毒瘾逃啊逃
王春霞 林一笑/文 江勇兵/摄

  ●接受新世纪我国大陆第一缕阳光的温岭市石塘镇,在戒毒举措方面也推出了个全国第一——利用出海捕鱼的时间让吸毒人员戒断毒瘾。
  ●目前,参加“海上帮教”戒毒的已有近200人,其中成功率约92%,复吸率仅8%,而我国目前戒毒人员的平均复吸率为90%。
  ●“海上戒毒法”如同一缕阳光,让更多的吸毒人员和他们的家人看到了希望和光明。这种另辟蹊径的戒毒法给其他地方带来了什么样的借鉴意义?
    
  帮教船远航去戒毒
  
今年10月初,休渔期刚过不久,温岭市石塘渔港泊满了准备远航的渔船。其中,还有部分特殊的渔船,在捕鱼的同时,它们还承担着另一项重要任务——帮助吸毒者戒去毒瘾。
  笔者找到了石塘镇禁毒办负责人朱正德,他说,不久前有几个被毒品浸染过的人跟随渔船出海了,半年后,他们将迎来崭新的人生。当地人管这些船叫“帮教船”,石塘有120艘。
  “石塘镇吸毒人员比较多,这在整个温岭都是出了名的。”说起这个,朱正德并不避讳。据了解,石塘镇常住人口7.8万,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500多人。该镇有60个村,有的村在小岛上,人口不到150人,但几乎村村都有吸毒人员;有吸了好几年的,也有刚开始的,戒毒成了当务之急。
  原先,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戒毒人员一样,这些染上了毒瘾的人被送进戒毒所强制戒毒。然而,从戒毒所出来,很多人又复吸了。
  吸毒情况这么严重,并非没有原因。
  石塘镇有56个村以捕鱼为业,外来人口因此多起来,该镇流动人口就有2万。“一条船9个船员,有5个是外地人。”
  与外地人一起带进镇里的还有毒品,“不少云南人也到我们这里贩毒”。
  另外,有的年轻人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待业,又不屑打鱼,整天在家闲着,时间久了就想寻找刺激,于是选了毒品。“跟着那些外地人,看也看会了。”这些人,三三两两地在一起吸毒。“有钱就买毒品一起吸,吸完借钱再一起吸。”朱正德显得很无奈。
  石塘镇共有2500余艘出海渔船,如果出远航,要在海上漂泊6到10个月。有了这个优势,当地群众就想到让吸毒人员上船戒毒,这不但切断了毒源,也隔断了他们与毒友的接触。
    1999年开始,石塘镇第一次尝试着把12名吸毒人员分别送到12艘渔船出海作业,成功戒毒。此后,该镇陆续将“瘾君子”分批送上“帮教船”戒毒。目前,参加“海上帮教”戒毒的有近200人,其中成功率约为92%,复吸率仅为8%。
  名气传开后,全国各地很多吸毒人员及其家属慕名打电话咨询“海上戒毒”的详细情况,想来石塘镇戒毒。但由于条件有限,目前海上戒毒的对象仅限于石塘镇及下属渔村的吸毒人员。
  跳下去就是太平洋
  
黄声(化名),1997年毕业于某医科大学,回乡后开了诊所。他学历高,人也聪明,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。次年,黄声去温岭进修时,第一次接触了毒品。“每次吸完我就后悔,我恨自己,为什么就控制不住!”
  为了戒毒,他什么办法都用过,还主动强制自己戒毒。“10个月中,我一共戒了40多次,也复吸了40多次。”10个月后,24岁的黄声体重只剩下45公斤。
  他也去过戒毒所,在那里总共呆了23天。刚开始每天服用美沙酮,一周后就是干忍着。“当时戒毒的一共有10个人,毒瘾都很重,我们在里面交换了电话号码。可出来后,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吸毒,于是给在戒毒所里认识的那几个人打电话买毒品。”
  在家人和当地镇政府的帮助下,黄声上了船,远航去戒毒。这几个月,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。
  第一周,是在痛苦中度过的。“毒瘾上来就全身痛,一周下来没吃一口饭。每天除了喝水、吃水果,就是睡觉,然后再是全身痛。我熬了整整一周。”他的毒瘾算是比较轻的,但还是浑身难受,脸色发青。于是船老大就让他睡觉,什么活也不干。到了第二周,他的情况开始有点好转,有时还能帮船老大捡捡鱼虾、擦擦甲板。黄声说:“我也曾有过逃走的念头,哪怕吸一口也好。”但船老大告诉他,渔船已经到了南太平洋,跳下去就只有死路一条。在戒毒所里戒毒,睡觉时间长,还不干活;而在“帮教船”上,睡觉时间短,干活时间长。最初,他们毒瘾发作时可以只睡觉不干活,情况好转后,就必须跟船上雇的工人干一样的活。一般每天要在船上干12到14个小时,每个月有1000多元工资。
  “当时只有蓝天、大海和30平方米的渔船,船上仅有9个人。在7个月的时间里,只有一个念头:那就是捕鱼。”第二个月,黄声成了正式船员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,毒品在他的脑子里慢慢淡去……
  第二年春节,黄声随丰收的渔船回到石塘镇,体重增加到60公斤,此后再也没吸食毒品。
  船老大挺有责任感
  笔者在温岭采访时,遇见了船老大老杜,他的船刚刚经过修整,正准备出海。
  老杜的渔船是“帮教船”,他也带过戒毒者出海。为了安全起见,一趟老杜只带一个人上船,“我还要抽出人去照顾他”。他懂得循序渐进的方法,他说,吸毒人员身体虚弱,刚上船时,只能做一些清洁甲板的工作,“就连这个活,他们也要干一阵,歇一阵”。
  王海(化名)是老杜朋友的儿子,之前跟父亲搞机械修理,由于白天无所事事,跟着一帮朋友在社会上混荡,就这样染上了毒瘾。他曾经去戒毒所强制戒毒,可一出来就跟朋友吸上了。他的父亲把孩子交给了老杜,让他出海戒毒。老杜的渔船分为3层,中层是船员休息舱,分布着厨房、厕所和7个铺位。船老大和副手的卧舱在上层控制室,下层则是发动机舱以及贮藏室。在中层船舱的四壁上,分布着7个木制的“小橱子”,宽度仅容一个成年男子侧卧,个子高的就无法伸直身体,更不能翻身。这些“小橱子”就是船员的卧室。
  刚上船那阵子,王海一个月毒瘾要发作五六次,发作起来就低着头、脸色发青,痛苦不堪。为了安全起见,老杜派一名船员整天看着他,防止他出意外。
  “说实话,带个吸毒者远航,对我们渔船来说责任不小,是个很大的负担。”老杜说。曾经有一名吸毒者由于毒瘾发作,失去理智跳海,后来被救了上来。毒瘾深的人员出海以后,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。一位船长说:“出海时,最少离家几百海里,远的甚至到了韩国附近,与家里的联系都是通过电台。如果戒毒人员坚持不住,有个三长两短,我们没办法交差。”
  所幸的是,7个月后,王海的毒瘾戒掉了。现在还做了轮机手,一个月可以赚几千块。
  “去戒毒所戒毒费用高,戒毒人员之间互通消息,容易治标不治本。”老杜说。不过,上渔船的戒毒人员必须签署自愿戒毒协议书,并且要求是经历过强制戒毒、劳动教养的复吸人员。一般情况下,被带出去的人或多或少和船长有些亲戚关系,这样,船长对戒毒人员有些了解,就比较好控制。
  据石塘镇禁毒办介绍,凡要求上“帮教船”的涉毒人员,先由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,并经主管部门审核,“帮教船”的船长、船员及帮教责任人的情况经报禁毒办、司法所批准后,帮教对象方可上船出海。帮教责任人则一般由船老大或亲朋好友担任,并签订帮教责任状。
  “帮教船”出海后,该镇禁毒办利用海上通讯设备,采用谈心形式,经常了解帮教对象的思想状况,及时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;利用“渔民之声”定时进行有关政策及远离毒品、彻底戒毒的宣传。同时,坚持尿检报告制度。吸毒人员在海上作业期间免于尿检,但上岸后要由家属陪同接受尿检,如果尿检呈阳性,说明还未戒断,如果要继续出海,还要向镇政府报告下次出海的时间。
    
   后记
  最初,温岭市石塘镇有12名吸毒人员上了12艘“帮教船”,跟随渔民出海捕鱼成功戒毒;摸索出经验后,陆续有150多名吸毒人员上了120余艘“帮教船”。现在,这套“海上帮教法”的措施不断完善,吸毒人员经过一个阶段海上生产,不仅成了船上的壮劳力,还有10余人成了“船老大”。
  据悉,温岭的做法在全省、乃至全国都是首创的。省公安厅禁毒处副处长周联盟告诉记者,目前全省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总数达46000多名,列华东地区第一、全国第七,禁毒、戒毒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。“由于吸毒人员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,从吸毒中还衍生出了其它违法犯罪活动。据我们了解,35周岁以下者占吸毒人员总数的82%;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91.9%;吸毒者人数占违法犯罪活动人数比例高达45.17%。”周联盟还告诉记者,目前我国戒毒人员的平均复吸率在90%以上,复吸率居高不下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;而通过海上戒毒船戒毒,复吸率在8%左右,“看来这着实是个好办法”。 
  见习记者 汪嘉林